從小庇特到帕默斯頓
黨派重組只有在完全恢愎他們地位的原有影響情況下才會有效,而不僅是聯合一個孤立的個人。--格拉史東(William Ewart Gladstone)
由於德比的政治技巧和忠誠以及其能幹的助手狄斯累利,使得保守黨無論是在野時,或至少是顯然長期處於少數政府地位時,都能夠維持團結達一個世紀之久。……然而,改革卻也導致該任政府的下台…
…在關於1866年《改革法案》的爭論中,洛夫(Robert Lowe)表達了對工人階級的輕蔑看法;他問道:「如果你們要唯利是圖,如果你們要酗酒,而且缺乏知識,……如果……你們要流於成為感情用事、衝動、沒有思想、暴力的群眾,……那麼你們是到上層還是到下層社會?」…
…帕默斯頓一直活到下次普選為上,按史坦利爵士的話來說,他們「不是靠什麼特別的事情,僅是由於首相的自信」,便使其贏得此次還舉勝利。…
如果我們要唯利是圖,而且缺乏知識,要流於成為感情用事、衝動、沒有思想、暴力的群眾,那麼我們到底是在上層還是在下層社會?
我們要現在吃的飽,我們人云亦云,不去判斷,沒有知識;成為感情用事的群眾之一時,我們是在上層還是在下層社會?
所謂的上層,下層指的又是什麼?
我想民主初級生的我們還有很多可思考,可學習的地方。
而身為被選舉的人,如果沒有自信,那麼我認為,要想有獲得勝利的機會,恐怕也是零吧~~
dyc
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抗拒民主的國家-ch 2
從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到合併愛爾蘭
英格蘭與蘇格蘭在1707年的合併促使了大列顛憲政體制的出現;此一合併與其說是長期戀愛的結果,不如說是場強迫的婚姻。在簽定合併法案(英格欄稱其為法案,蘇格蘭則稱它為條約)前夕,雙方的關係實際上正逐漸惡化。
……儘管政府軍在同年(1689)稍晚於Dunkeld取得勝利,其結果卻只為蘇格蘭帶來陰沉和不安寧的和平。且因為人們沒有及時宣誓效忠,Macdonalds便在Glencoe進行大屠殺,以教訓那些敢於挑釁的蘇格蘭人;即使是象徵性的反抗,英格蘭政府也難以包容。
……就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聯邦的出現化解了這場危機,在威脅蘇格欄人的同時,英格蘭議會也指派官員與蘇格蘭高層進行談判;不管是因為害怕戰爭或是受到英格蘭財富的誘惑,愛丁堡的政客們終於懸崖勒馬,雙方官員及時在倫敦進行會晤。
……說服蘇格蘭當局和愛丁堡議會接受合併的主要誘餌,是允許蘇格蘭以優惠條款進入英格蘭經濟圈;如此可使蘇格蘭(包括其殖民地)全面進入英格蘭的市場,但為保護英格蘭固有的市場競,蘇格蘭的部分工業(特別是煤和鹽)仍受到限制。…
……若干現代的觀察家認為,關於「北不列顛」(官方如此稱呼)國會代表權的安排,使合併一事成為蘇格蘭人所吞下的一劑苦藥。
……合併問題在蘇格蘭引起熱烈的討論,反對者比支持者叫嚷得更厲害,但條約的擁護者鼓吹它是避免經濟災難的唯一途徑。在某些方面,他們的論述與關於英國是否加入歐明的辯論中,那些贊成《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者的意見極為相似,他們認為獨立實體將帶來災難,以全面的夥伴關係加入英格蘭則將產生經濟奇蹟。條約的反對者雖承認蘇格蘭在經濟上可以存活下來,不過其主要考量是政治性的,亦即憂慮在喪失獨立數世紀以來的主權和國家實體之後,對蘇格蘭來說將是個災難。
……儘管場外反對條約的呼高亢,議會還是接受了條款,這得歸因於「機動組織」(flying squadron)從反對陣營中跳出脫出來;他們與宮廷派聯合起來推動合併,並堅決地反對保王派和地方派。關於該組織的動機曾引發諸多研究,其中,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他們是對國家未來具有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但是,英格蘭政府對他們的勸說則使得另一位歷史學家把合併描繪為「也許是十八世紀最大的一筆『政治交易』」。毫無疑問地,那是由於該組織的部分成員在談判期間接受了英格蘭所支付總達二萬英鎊的獻金,正如參與其事的一位內閣大臣所言:「我們收買了他們。」
……在批准條約後的接下來幾年當中,蘇格蘭人對於合併的批評只有抱以冷漠的安慰:「我們早就跟你們說過了。」因為在1707年5月1日大不列顛誕生之後,並未出現經濟奇蹟,反而是新引進的稅為蘇格蘭加了額外的負擔……
這一章看下來,真讓我覺得蘇格蘭當時的情況有像台灣目前的處境,目前所差的只有被併吞和還沒的差別而已…希望不要有那麼天,也得跟蘇格蘭人說一樣的話--我們早就跟你們說過了。
dyc
英格蘭與蘇格蘭在1707年的合併促使了大列顛憲政體制的出現;此一合併與其說是長期戀愛的結果,不如說是場強迫的婚姻。在簽定合併法案(英格欄稱其為法案,蘇格蘭則稱它為條約)前夕,雙方的關係實際上正逐漸惡化。
……儘管政府軍在同年(1689)稍晚於Dunkeld取得勝利,其結果卻只為蘇格蘭帶來陰沉和不安寧的和平。且因為人們沒有及時宣誓效忠,Macdonalds便在Glencoe進行大屠殺,以教訓那些敢於挑釁的蘇格蘭人;即使是象徵性的反抗,英格蘭政府也難以包容。
……就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聯邦的出現化解了這場危機,在威脅蘇格欄人的同時,英格蘭議會也指派官員與蘇格蘭高層進行談判;不管是因為害怕戰爭或是受到英格蘭財富的誘惑,愛丁堡的政客們終於懸崖勒馬,雙方官員及時在倫敦進行會晤。
……說服蘇格蘭當局和愛丁堡議會接受合併的主要誘餌,是允許蘇格蘭以優惠條款進入英格蘭經濟圈;如此可使蘇格蘭(包括其殖民地)全面進入英格蘭的市場,但為保護英格蘭固有的市場競,蘇格蘭的部分工業(特別是煤和鹽)仍受到限制。…
……若干現代的觀察家認為,關於「北不列顛」(官方如此稱呼)國會代表權的安排,使合併一事成為蘇格蘭人所吞下的一劑苦藥。
……合併問題在蘇格蘭引起熱烈的討論,反對者比支持者叫嚷得更厲害,但條約的擁護者鼓吹它是避免經濟災難的唯一途徑。在某些方面,他們的論述與關於英國是否加入歐明的辯論中,那些贊成《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者的意見極為相似,他們認為獨立實體將帶來災難,以全面的夥伴關係加入英格蘭則將產生經濟奇蹟。條約的反對者雖承認蘇格蘭在經濟上可以存活下來,不過其主要考量是政治性的,亦即憂慮在喪失獨立數世紀以來的主權和國家實體之後,對蘇格蘭來說將是個災難。
……儘管場外反對條約的呼高亢,議會還是接受了條款,這得歸因於「機動組織」(flying squadron)從反對陣營中跳出脫出來;他們與宮廷派聯合起來推動合併,並堅決地反對保王派和地方派。關於該組織的動機曾引發諸多研究,其中,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他們是對國家未來具有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但是,英格蘭政府對他們的勸說則使得另一位歷史學家把合併描繪為「也許是十八世紀最大的一筆『政治交易』」。毫無疑問地,那是由於該組織的部分成員在談判期間接受了英格蘭所支付總達二萬英鎊的獻金,正如參與其事的一位內閣大臣所言:「我們收買了他們。」
……在批准條約後的接下來幾年當中,蘇格蘭人對於合併的批評只有抱以冷漠的安慰:「我們早就跟你們說過了。」因為在1707年5月1日大不列顛誕生之後,並未出現經濟奇蹟,反而是新引進的稅為蘇格蘭加了額外的負擔……
這一章看下來,真讓我覺得蘇格蘭當時的情況有像台灣目前的處境,目前所差的只有被併吞和還沒的差別而已…希望不要有那麼天,也得跟蘇格蘭人說一樣的話--我們早就跟你們說過了。
dyc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ptt台灣史版某人的簽名檔
某T大教授說:##ReadMore##
要瞭解史前台灣史,要熟悉考古人類學;
要瞭解荷治台灣史,要熟悉西洋近古史;
要瞭解明鄭台灣史,要熟悉明末清初史;
要瞭解清代台灣史,要熟悉整個清代史;
要瞭解日治台灣史,要熟悉日本帝國史;
要瞭解民國台灣史,要熟悉國共對立史;
要瞭解當代台灣史,要熟悉國際的情勢;
我看我永遠都無法瞭解台灣史呀......
=======================================
唉…人家學台灣史的都這麼說了…
這麼多的歷史,要讀到通…
我大概窮一輩子也只能瞭解皮毛吧~~T_T
dyc
要瞭解史前台灣史,要熟悉考古人類學;
要瞭解荷治台灣史,要熟悉西洋近古史;
要瞭解明鄭台灣史,要熟悉明末清初史;
要瞭解清代台灣史,要熟悉整個清代史;
要瞭解日治台灣史,要熟悉日本帝國史;
要瞭解民國台灣史,要熟悉國共對立史;
要瞭解當代台灣史,要熟悉國際的情勢;
我看我永遠都無法瞭解台灣史呀......
=======================================
唉…人家學台灣史的都這麼說了…
這麼多的歷史,要讀到通…
我大概窮一輩子也只能瞭解皮毛吧~~T_T
dyc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Tibet -- A colonial uprising
The Dalai Lama is China's best hope of winning Tibetan acceptance
George Orwell would have understood Chinese attitudes toTibet . In “1984” he coined the term “doublethink”, or the ability to believe contradictory things. Thus Chinese leaders profess to believe both that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is repugnant full of superstition and cruelty, and that Tibet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 ”. They also claim that the Dalai Lama, Tibet’s spiritual leader, is becoming irrelevant, yet insist he managed to foment the latest outpouring of anti-Chinese resentment seen in Tibet.
The Dalai Lama is a constant irritant inChina ’s efforts to achieve full international respectability. His stature and access to world leaders keep the issue of Tibet alive, though no country recognizes his government-in-exile. And, as Chinese leaders must grudgingly acknowledge, he retains the loyalty of many Tibetans. In 2005 conservationists, alarmed at the threat to endangered wildlife posed by a Tibetan fad for wearing tiger and other skins, asked the Dalai Lama to denounce the practice. He did, and Tibetans lit bonfires of the pelts.
SoChina persists in seeing the Dalai Lama as the embodiment of its “Tibet problem”. In fact, he offers the only plausible solution to it. China ’s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him is to wait for his death, and install a pliable successor. Last year it even passed an edict giving the government a role in approving new incarnations of such “living Buddhas”. But this strategy is doomed. No successor will command such veneration. And so none will be as persuasive an advocate of non-violence and of a “middle way” for Tibet , short of the full independence many Tibetans believe is their birthright.
The fury, arson, vandalism and bloodshed seen inLhasa in recent days were not instigated by the Dalai Lama. They erupted in spite of his frequent calls for restraint, and were in part a consequence of China ’s refusal to engage in more than desultory talks with his representatives. It could be far worse: to their great credit, Tibetan nationalists have hardly ever resorted to terrorist tactics, though exiled a activists point out that the railway that opened in 2006 linking Tibet an China offers an obvious target.
Serious talks with the Dalai Lam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is returning home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fleeing to exile inIndia after an uprising in 1959, might help assuaged Tibetan anger. It would also help vindicate those who argued that the staging of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would make China less repressive. It would give China the chance, belatedly, to honour the promise of autonomy it gave Tibet in 1951, in an agreement foisted on the young Dalai Lama. It would boost its image around the world, and even in Taiwan , which might become less averse to the idea of Chinese sovereignty.
A boot in the face
YetChina shows no sign of being swayed by these arguments. Rather it seems intent on suing the Olympics to flaunt its control of Tibet , as the flame is paraded in Lhasa . As elsewhere in China , it hopes that economic advance will soften calls for political freedom. And as in other areas where ethnic minorities have been restive—Inner Mongolia and, especially, XinJiang—it hopes immigration by the majority Han Chinese will swamp nationalist sentiment. Unless and until that happens, there is always sheer force. That has been used this time with more discretion than in the past. But it is nevertheless the means China seems to have chosen to rule Tibet . As in Orwell’s dystopia, its picture of the future seems to be of a boot stamping on a human face, for ever. It need not be that way.
--from The Economist (March 22nd 2008)
George Orwell would have understood Chinese attitudes to
The Dalai Lama is a constant irritant in
So
The fury, arson, vandalism and bloodshed seen in
Serious talks with the Dalai Lam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is returning home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fleeing to exile in
Yet
--from The Economist (March 22nd 2008)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動物"入侵"城市
之前看到discovery節目中,中文題名為『動物入侵城市』的一個節目時的感想…##ReadMore##
這個命名其實很從人類的觀點來看,但是就我來看,難道不是人類先入侵了那些動物的家園(或者以野生動物的觀點--『人類入侵家園』?)讓那些動物流離失所後,所建立起來的「城市」環境,讓動物們找到可以適應的生存方式後,再次「搬」回去~~
其實人這種動物也滿悲哀的…自許為萬物之靈,但總是享受的比付出的多(跟其他生物比起來),所做所為也多是傷害這個生態系,這個是「人」還是「個人」的時 候,當「人」組成「政府」之後,就有更多的理由以及原因來迫害這個上帝賜給人類的伊甸園,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人所組成的政府要員們不也是人群所選擇出來 的嗎?所以大家也只好一起承受啦~~希望不要在有生之年,會遇到生活在陸地上卻得使用氧氣筒的悲慘運命…
dyc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有人扯後腿
一上捷運,就看到抖大的--蕭:我在前線打仗,後面扯後腿--這……是想笑死我嗎?這八年來,只要陳水扁出國拼外交,國民黨無不是在扯後腿。陳在美過境,就說陳沒見到誰,美對台因陳態度丕變…然後,股市下跌…
援外(這不是從國民黨時期就有嗎?),就說金錢外交,更不用提陳剛上任總統,呂到訪印尼,結果因為到訪情資外洩,讓中國對印尼施壓,呂只好離開…如此種種,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了!
再說,蕭到中國海南,持的卻是台胞證,到底,他是用什麼身份去中國?中華民國第十一任副總統?民間企業代表?如果是第十一任副總統,不是拿護照而是台胞證入境中國,這除了自降國格(副總統)身份外,還能說什麼?(這種時候,就不得不佩服曾受蔣經國指導的李登輝,與中國的對談是在第三國,不用擔心自降國格,也不用煩惱對方的名頭);如果是民間企業代表,那他又憑什麼跟中國簽那些未來中華民國國家建設的招商協定呢?
蕭在前線打的是什麼仗?如果是岳飛打金人戰果輝煌卻被秦檜招回,這種扯後腿,我沒話說,真的在扯(我想大家都會同意),如果是洪承疇在前線打仗,結果傳死卻換主(明-->清)時~~後面(明朝廷)不給軍援,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到底,蕭副座,你是在前線打哪一種仗呢?
dyc
援外(這不是從國民黨時期就有嗎?),就說金錢外交,更不用提陳剛上任總統,呂到訪印尼,結果因為到訪情資外洩,讓中國對印尼施壓,呂只好離開…如此種種,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了!
再說,蕭到中國海南,持的卻是台胞證,到底,他是用什麼身份去中國?中華民國第十一任副總統?民間企業代表?如果是第十一任副總統,不是拿護照而是台胞證入境中國,這除了自降國格(副總統)身份外,還能說什麼?(這種時候,就不得不佩服曾受蔣經國指導的李登輝,與中國的對談是在第三國,不用擔心自降國格,也不用煩惱對方的名頭);如果是民間企業代表,那他又憑什麼跟中國簽那些未來中華民國國家建設的招商協定呢?
蕭在前線打的是什麼仗?如果是岳飛打金人戰果輝煌卻被秦檜招回,這種扯後腿,我沒話說,真的在扯(我想大家都會同意),如果是洪承疇在前線打仗,結果傳死卻換主(明-->清)時~~後面(明朝廷)不給軍援,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到底,蕭副座,你是在前線打哪一種仗呢?
dyc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說詩有感
工作中場休息時,跟未來的老闆閒聊聊到陸游的「示兒詩」:##ReadMore##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結果,天才的老闆就說這就是下任中華民國總統當選這次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去拜他老爸的心情啊,因為他老爸就是這麼期望英「九」的說…
我心裏一個ooxx,直覺就說:「那他應該是要到統一中國之後,才是符合陸游詩中的情境吧~~」
我很喜歡陸游的這首詩,這首詩中道盡了他對國家(南)宋的期許--九州同,在他死前未能完成,抱著遺憾,只求哪天宋軍北征「驅逐韃虜,恢愎大宋」成功時,後輩子孫能燒個香,給個好消息的心情…這應該是很悲傷的心情(畢竟自己看不到了啊~~)。
結果,老闆竟然那麼說…我只覺得一陣莫名其妙!老馬的情況跟這首詩的情境一點也不一樣好不好!有人把老馬趕到另一個地方,然後要他北伐嗎?台灣的國號也一直都是中華民國!只是後面會加一些有的沒的(在台灣,是台灣,括號台灣)讓人(我)很機車而已…他伐個x啊!!
如果說「少康中興」我也就給你算了,反正這些人的腦袋也只會「中興」「光復」之類的說法,只想恢愎舊時代「享受的歲月」,從來就不會想到什麼是公平、正義…國家應該擔負的責任(有那種東西嗎?),從來就不是重點,$$才是重點,沒$哪來的享樂啊~~但是!用陸游的詩來形容那一家子的心境就是不行,人家陸游好歹是個愛國(宋)詞人,馬氏一家愛的是啥國啊?!什麼!?『國』民黨!o_O算我敗給你~~
dyc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結果,天才的老闆就說這就是下任中華民國總統當選這次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去拜他老爸的心情啊,因為他老爸就是這麼期望英「九」的說…
我心裏一個ooxx,直覺就說:「那他應該是要到統一中國之後,才是符合陸游詩中的情境吧~~」
我很喜歡陸游的這首詩,這首詩中道盡了他對國家(南)宋的期許--九州同,在他死前未能完成,抱著遺憾,只求哪天宋軍北征「驅逐韃虜,恢愎大宋」成功時,後輩子孫能燒個香,給個好消息的心情…這應該是很悲傷的心情(畢竟自己看不到了啊~~)。
結果,老闆竟然那麼說…我只覺得一陣莫名其妙!老馬的情況跟這首詩的情境一點也不一樣好不好!有人把老馬趕到另一個地方,然後要他北伐嗎?台灣的國號也一直都是中華民國!只是後面會加一些有的沒的(在台灣,是台灣,括號台灣)讓人(我)很機車而已…他伐個x啊!!
如果說「少康中興」我也就給你算了,反正這些人的腦袋也只會「中興」「光復」之類的說法,只想恢愎舊時代「享受的歲月」,從來就不會想到什麼是公平、正義…國家應該擔負的責任(有那種東西嗎?),從來就不是重點,$$才是重點,沒$哪來的享樂啊~~但是!用陸游的詩來形容那一家子的心境就是不行,人家陸游好歹是個愛國(宋)詞人,馬氏一家愛的是啥國啊?!什麼!?『國』民黨!o_O算我敗給你~~
dyc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