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拼經濟vs.衣食足

台灣自有漢人居住開始的四百年來,歷經了西班牙、荷蘭、明鄭、清廷、日本以及國民政府等的政權,一直以來都是被外來的統治者所統治,除了李登輝、陳水扁是 台灣土生土長之外,就連繼任的下一位總統,也都是境外(香港)出生。##ReadMore##根據歷史來看,外來政權大多想盡辦法讓殖民地能為其母國的經濟有所貢獻,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殖民地「拼經濟」,至於殖民地的其他面向,就能壓抑就壓抑,這也是為什麼幾乎各個殖民地在殖民地時期很少出現讀政讀法的人物,如果有的話,通常就會是反殖民地或要求以民為主的團體的領導者。

當然,所有的國家政府都要「拼經濟」,但是,在拼經濟的同時他們已有他們自己的主權,對其國內外的政治、文化、哲學、教育及主體概念,大多有一個方向或目標,什麼可以犧牲,什麼不可以,而不是像台灣這樣搖擺不定,甚至什麼都可以犧牲只為了「拼經濟」…

先前來到這島上的先民們,大多是因為在原生地無法生存,所以冒險患難 轉戰海外,有的到了台灣、有的到了東南亞…為的就是能生存下來,也因此,後輩的血中也只存在只要能活下去就好了的想法嗎?因為『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儒家 觀點,所以接受儒家教育長大的我們,也只求『衣食足」就好,至於其他就別想太多,結果是,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將永遠都在求「衣食足」,畢竟要到什麼樣的程 度才叫「足」,實在也是任人定義的啊…這跟動物有什麼不一樣呢?

拼經濟,就我看來是「衣食足」的另一種說法…到底,要拼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去考量別的(如人文、思想…等)呢?文藝復興,號稱是歐洲最富裕的時代,所以才會去弄些什麼有的沒有的藝術(不能吃…),但跟當時的人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沒有比較好嗎?

dy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