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人海練習 概念影片分享會 感想/心得
背景:
這個概念影片分享會分二個部分,一個是『漁生』,另一個才是『人海練習』。『人海練習』的導演是陳奕璇。『漁生』是被邀請去參與陳奕璇的個展分享會的。
主題(我記得的部分):
『漁生』提到了台灣四周環海,但是台灣人對海洋卻不是那麼的瞭解與親近。我們(台灣人)吃魚,魚來自海洋,但是,我們(台灣人)的漁業卻在凋零。在職漁夫年歲逐漸的老大,沒有在地新血的加入。而,海洋魚貨的大量擷取--大魚當然要抓,小魚也不放過(當然不止魚),也造成了,就算新血想加入,也可能無魚可捕的窘境。
『漁生』另外還提到了蹦火仔等13種,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捕魚法。
至於『人海練習』的部分,則是拍攝近海及海底的景觀為主。
一開始在水中的水泡和水泡的聲音,讓觀眾知道,我們在水中,一開始看到導演拍攝的珊瑚礁體都沒有珊瑚蟲特有的觸手探出,嗯,似乎,白化了?
除了拍攝者,海中一片的沉寂。
然後,再出現一些魚,珊瑚伸出牠們的觸手;不知名的魚兒們在海洋、在礁群裏游來游去。顯出樂悠游的感覺。
畫面一轉,靠岸邊的海面上一堆的圾垃、因污染而死亡的魚體;而在海裏,因被魚網纏住而死亡的魚體…
人們,讓海變成什麼樣子?而人類,又該如何與海共生?導演在片中還有一些別的陳述或自問的文字,不過,我忘了…:p
感想/心得:
『漁生』一開頭問到,我們(台灣人)對海洋文化的瞭解。
由於教育的關係,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大陸文化(不是單指中國文化),我們嚮往大的陸地-- 美國、中國、歐陸…等,也相對(於海洋)的比較瞭解陸地的地勢、環境、氣候等。至於海洋,反正沒事也不會去海邊,就算四周環海,也只是四周環海罷了。偏偏,我們生活的這塊島嶼的環境、氣候,深受海洋的影響。但是,我們(台灣人)無感。
『漁生』在這裏導入漁業來做為海洋文化(可能是我個人的認知?)。或許,面對海洋的多變,從事漁業的人們,對於海洋的態度--面對風浪,無畏無懼,確實可以做為海洋文化的一部份。
但是,搏命的工作,換得的,卻不是高品質的生活。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老魚夫不願意子孫繼承,而新血怯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捕撈漁貨的方式,也是造成近海漁貨節節下降的原因。流刺網,這多麼頂頂大名的網,造成多少的小魚苗變成吻仔魚。來不及長大,就下了人類的肚。接下來,怎麼會有魚?又怎麼能靠捕魚為生呢?
至於最後提到的13種漁法,有點像是文章條列式的方式,也可能是因為短片的緣故,所以並沒有詳述。不過詳述的話,可以反會有累贅、拖戲的感覺。又不是真的要做那些捕魚法的教學片…:p
片中音樂的配置讓人覺得很波瀾壯闊的感覺。
以上,是『漁生』的心得感想。
而 『人海練習』
一個一望無際、沒有生物的海洋,或許讓人可以體驗什麼是放空的感覺。但是,有了生物體的加入,才能有多彩多姿的生命感。
導演在分享會中,提到許多,但是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海龜們,很飽的餓死…原因是牠們把塑膠袋當成水母吃掉了!
平常常在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可是吃了之後,不會飽,或者說有飽足感,但是不能提供身體細胞「飽」的進餐,是什麼樣子?像不像那些藝人們在狂推的吃寒天?只是寒天的公司還可以加些營養補給,糖類、維生素之類的東西,而,塑膠袋,並不會為海龜提供這些養份…!
回頭檢視,才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多麼的常用塑膠袋這種物品啊…早餐的麵包用塑膠袋裝著,中餐,還好帶家裏的,晚餐在外時,因為外帶,一份餐點至少一個塑膠袋起跳…
這還不含其他有害物質的使用,像是洗面乳中用的柔珠(是說,我很久遠前買過一次,但是用起來並沒有比較有用,而且還會讓我的皮膚不舒服,也就沒再買過了)、洗衣粉、洗髮用品…等等…再加上工業排放的廢水…
人們,讓海變成什麼樣子?人們可能也沒想過吧。
圾垃怎麼會埯埋在那麼靠近海邊,又埯埋的那麼淺?隨便幾個大風大浪,就又讓圾垃露出來…(其實,這就是大自然力量強悍的地方,人類為什麼總是以為人定勝天呢?)
現在漸漸看到,受害的是海洋,但是人們又從海洋得到他們的飲食--海鮮,最後,又回饋到人類的身上…可是人們會有感覺嗎?
這讓我想到,那些覺得把核廢料封好埋好就沒問題的人,如果這麼容易,那麼俄羅斯為什麼還要為已經封起來好幾十年的車諾比電廠再蓋一個巨棺呢?1986年4月,到如今也不過才20年啊…還是20年後,我都不知道還活不活著,管他去死?我現在就是要用核電?!
這離題了…
結論是,我們到底打算留下什麼給下一代?
dyc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