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台灣清領時期的歷史,械鬥,大概是不可能不提的一個部分,我看過的書本上大多將械鬥歸因於年青人血氣方剛、族群利益以及清廷刻意的引某族以壓制某另一族,而其中,我覺得最後一項應該是清朝領台時期,械鬥會經常發生的最為重要原因。
當人民/百姓有糾紛發生時,政府的司法單位如果不能秉公處理,以法為準時,人民/百姓是不會信任該司法制度的,不信任的結果就是會回歸到最原始的手段--看誰拳頭大,或者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因為清政府刻意的想讓台灣內部保持混亂,要不就是挑起漳泉械鬥,要不就是閩客械鬥,讓台灣保持混亂的話,就沒空搭理『反清復明』的活動,而且這樣一來,台灣本島也不會一直的『搞獨立』想脫離清朝的統治,所以最後的辦法就是:讓台灣內部自己亂!說真的,清廷的這招也真的一個漂亮,而他本身又是個掌政者,只要在某個族群旁說說加入戰局後的好處以及政府當局會給予什麼樣的獎賞,重利之下必有勇夫,結果,當然就很容易分化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雖說,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怎麼那麼蠢,這麼容易被分化?不過,到現在的世界外交/政治角力仍然玩著同樣一套把戲時,也不得不說,這個把戲對人心理的拿捏確實有其效果…)
如此一來,政府在某些方面的行為必不為人民(不論是獲得利益者或者是利益被剝削者)所信任,到最後,大部分的群眾就會走向以力取勝的方式(我猜,這大概也是為什麼18、19世紀各國移民一離開母國,就會有幫派在所移民地區產生的原因),而這些都是由於人民不信任衙門/司法體制的關係。畢竟,在清帝國的統治下,司法確實是為王權服務的單位(要不老包斬王室成員,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當王權有所偏頗的時候,司法的公正也就很難取信於人民,於是,百姓寧願去爭勇鬥狠,至少,在認為己方是正確的一方時,有機會勝,而不是走進不可信任的衙門/法庭,得到偏頗的判決。
而以當今台灣的司法人員來看,他們是否有何乎他們的法學教育所教導的行為自有其良心與社會的公評,只是我一介小民所看到,所感覺到的偏坦行為,讓我個人覺得『相信司法皇后的貞操』是件可笑的情事。而以司法人員的所做所為,人民對其的信任也將逐漸打折,當人民不再信任司法,而寧願私下『解決』時,我們還需要司法機關嗎?或者說,我們到時還需要那麼『多』的司法人員嗎?而到時,台灣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dy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