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全球七大短缺之第七種美德--根源性

...…杜拜的例子顯示,根源性的美德在全球化的時代有多重要。如果沒辦法仰賴成長,也許可以嘗試復古。一個著重在複製的全球化經濟,會特別飢渴地尋找原創者和根源性。在一個知識、資本、高級專業人才都是流動的時代,原鄉土地必須能和這些移重性因素綁在一起,光有錢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能維持整個社會的文化連結和共同認同,讓有貢獻能力人才自願留下來,而且能要求他們吃苦一起打拚;一個能推動整個社會集體睛神或緊密的「自己人」感覺;以及能夠吸引外來資源的能見度和獨特性。
每個社會都需要了解自己和其他社會的差別在哪裡,自己有什麼特殊之處。每個社會應該要有能力在全球化快速改變的條件下,發展自己的競爭優勢。即使在全球化的世代,這個世界也不是「平的」,就像美國記者富萊曼( Thomas Friedman)書中所主張的一樣,世界是山峰綿延的。全球化的經濟地理學是,一個地方的高山可能很快被剷平,另一個地方卻被堆高。流動性的生產因素有時候會到處跑來跑去,重要的是怎麼把他們留下來。…

在一個copy產品愈來愈快速的經濟體系下,如果沒有原創性、根源性,那麼又有什麼是不能被快速取走的?有人說知識是不能被取走的,但是知識的複製、吸收,又是件很難的事嗎?而在知識取得如此快速的時代,又有什麼是不能被拿走的?差別只是『個人』對知識的需求罷了。在有知識的情況下,如果周遭又有適當的供應鍊,那麼,所謂新產品的量產就不是那麼困難的事了。

我不知道這個政府想領導台灣到什麼樣的地方,或者說,就「觀其言、察其行」而言,目前的短程目標是將台灣『中國化』;但是「中國化」後的台灣,有什麼可以跟『中國』競爭的?說「中國」,台灣說的過中國說的中國嗎?到時,台灣又有什麼『獨特性』可以跟中國區別呢?我們自己的認同,自己不找、不建立,難不成還依賴別人建立、給予?這樣還能算是『自己的』嗎?


dy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